《漢語文字學史》一書(以下簡稱本書),是由安徵大學黃德寬教授和前安徶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陳秉新先生所撰寫,於1990年由安徽出版社在大陸出版簡體中文版。之後在臺灣,由聯經出版公司取得版權,發行正體中文版。

   本書以朝代先後推移,述說「漢語文字學」研究在歷代以來的發展演進,在各時期中又往往細分成各項領域(如在第四編文字學的拓展時期中,分為科學古文字學的建立、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等)。對於研究該領域的學者及其重要著作、理論,取其精華並舉例,接著以客觀的立場給予貼切的評價。

本書將漢語文字學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

一、文字學的創立時期(周秦-兩漢)

二、文字學的消沉時期(魏晉-元明)

三、文字學的振興時期(清代)

四、文字學的拓展時期(近代以來)

文字學的創立時期,周秦至兩漢期間,作者先從文字學的萌芽開始說起,其中包括:

(一)追溯最早「有意」解析文字的資料,出現在周秦時代。

(二)提出古代對於漢字起源的傳說及猜想。

(三)述及秦代統一六國後,對漢字進行的統一、整理─書同文。

(四)最早用來教授幼童識字的字書之出現。

在此時期作者同時論到文字學的創立,包括

(一)指出文字學創立的歷史文化背景。秦統一文字時,焚燒六國文字所記錄的典籍,其後漢代政治昇平,發展經學,此時經典主要來自民間所獻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得的「古文經」,還有自秦代用秦文字書寫流傳下來的「今文經」。此時期發生的經學古今文之爭促進學者對文字學的研究。

(二)漢代文字學的發展及許慎在文字學上的重要著作《說文解字》。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一部集大成之作,為一有系統研究文字學的實用性字書。在編排方面創立了「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以部首為編排原則,部首間和字與字間採用「據形繫聯」、「共理相貫」等方式。在字體方面以小篆為主,兼收古、籀。在字形、釋義、注音方面,《說文》在分析字形的時候,同時揭示字形、字義和字音的關係。

文字學的消沉時期,魏晉至元明期間,文字學研究受當時盛行的玄學、佛學等思想風氣之影響,文字學的研究在此時期算是比較不興盛。作者對於此時期文字學的研究主要著重在文字學家和許慎《說文解字》的對應關係,包括:

(一)從《說文》到字書的編纂。論及此時期一些以《說文》為宗,延伸出來的關於字形、聲韻、字義的研究書藉(字書)。其中還提及了辨正文字、古文字、俗體雜字研究的字書。

(二)《說文》的傳承和突破。提到李陽冰、徐鉉、徐鍇二兄弟對校訂《說文》的貢獻,以及王重陽、王聖美、鄭樵等人對《說文》分析字形的質疑。王聖美提出了「右文說」、而鄭樵則繞過了《說文》,以六書分析字形。此外還提及了宋代興起的金石學,對文字研究的影響。

文字學的振興時期,清代,當時盛行的學術思想,是講求經世致用的樸學,重視考據和義理,文字學成為研究經學的重要學問,在此時期得到了大大的提倡,此時期的研究發展可包括:

(一)清代的《說文》學。清代對《說文》的研究可分為1.對《說文》的校勘和考證。2. 對《說文》有所匡正之作。3.對《說文》進行全面研究之作。4.補充訂正前輩或同時代的著作。在此四個方向的研究上,出現了文字學上所謂的《說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

此時期還有對六書造字的研究。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的造字原則,為大部分文字學家所認同,但對於轉注和假借造字原則則解釋分歧。比如在轉注方面有學者提出「形轉說」、「聲轉說」、「首字轉注說」、「互訓說」、「聲首說」、「義轉說」等等;在假借方面,則有「用字說」及「造字說」之分。在同時期,又有學者提出研究字形部首的字原學,來解釋造字原則。

(二)金石學的復興和古文字學的分立。隨著清代金石研究材料的大量出現及整理,金石學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門。而金石學包括了古代銅器的考古和考文,隨著金石材料的大量出現,在考文方面,古文字學得以獨立成為一專門的研究學問。此時期研究金文的著名學者包括方濬益、吳大澂、孫詒讓、劉心源。

文字學的拓展時期,近代以來,因為地下的文字研究材料的大量出現,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達到鼎盛,文字學的研究能夠脫離《說文》的限制,而獨立成為一門學問。在這時期的文字學研究,作者分為幾個大類別,包括:

(一)科學古文字學的建立。二十世紀初至今的科學古文字學研究,相關理論的提出發展,可從1.早期的學者羅振玉、王國維等人的開創。除了根據甲骨文、金文的文字進行研究,同時還參考該文字時代的社會背景、制度、文物等等因素,對文字的形、音、義進行考證。2.之後的唐蘭、于省吾等人奠定了科學古文字學的基礎。唐蘭提出的「三書說」反駁了《說文》「六書說」的造字原則,還提出對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歷史考證法來認識古文字;于省吾提出以形、音、義三方面來研究古文字的主張、推崇清代的考據學。「于省吾還提出了結合原始氏族社會的生活習慣,古器物形制以及典籍義訓探討古文字構形本源的考釋途徑」(本書213頁)

(二)作者對於近代古文字學的發展、分成1.甲骨文研究2.金文研究3.戰國文字研究4.秦系文字研究,分別對當時代該文字研究材料的出現、整理、研究成果、地位等等進行論述。

(三)理論的探索和體系的建構。這裡提到章炳麟及其弟子黃侃二人,將傳統的小學研究作了一個歸結,章炳麟提出「語言文字學」這個新名詞,將傳統文字學(小學)從研究經學的附屬品,及教授童蒙識字之書的地位當中劃分出來,給予文字學以一個獨立學科的地位。兩人提出的學說稱為「章黃之學」,為傳統小學的終結。此時又將傳統文字學兼及字形、字義、字音的情況下,再細分為專門研究「字形」的學說。在這過渡時期分別出現了1.綜合派。認為文字學應當兼及字形、字音、字義的研究。2.形義派。認為文字學需兼及字形、字義的研究。3.形體派。單純以文字的字形為研究重點。

(四)清末以來的漢字改革運動。世界的文字系統可分為兩大類,一為表意文字、一為表音文字,漢字屬於前者。在清末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不斷入侵,中國有識之士紛紛提出理論以「救國」。在這一時期中,有學者提出救國的方法之一為「改革漢字」,因為漢字為「表意文字」,難懂,難學,造成知識傳達的不迅速、普及,因此提出了將漢字由原本的表意文字,變為表音文字、或者簡化漢字的方法。在這一部分,作者論到了清初至鴉片戰爭前西方傳教士的「教會羅馬字運動」─以羅馬字拼寫中國地方語言,以傳播聖經知識的方法。中國學者呼應羅馬字的拼音方式,而提出了「切音字」─將漢字依不同的發音方式寫成音標來識字。之後由此類拼音的方式演變成「注音符號」。還論及同時的「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最後說到了1950年代後的文字改革運動。此一部分,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的漢字簡化運動。

(六)世紀之交的文字學研究。文字學的發展致今,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簡化運動、對海峽兩岸文字的影響,以及文字的大量使用、資訊科技的發展,延伸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包括1.漢字簡化問題的研究。2.字形研究。3.規範漢字研究。4.現代漢語異形詞研究。5.異體字研究。6.漢字檢字法的研究。7.海峽兩岸漢字比較及漢字「書同文」研究。8.漢字資訊處理研究。9.漢字教學方面的研究。

在這一時期、也由於地下材料的不斷出現,在漢字研究的理論上,也取得了許多的進展。另外以研究《說文解字》為中心的《說文》學和傳統文字學也有大幅度的發展。在古文字方面,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也有許多新的進展。

本書最後提及了俗字研究的發展,包括1.敦煌卷子的俗字研究。2.字書俗字研究。3.碑刻俗字研究。4.其他俗字研究。

 

 

 

 

arrow
arrow

    中國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